錢漢東
  浙江嵊州小黃山遺址,是距今9000年前的史前文化遺址,比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還早2000年,名列2005年中國考古十大發現榜首。日前我應邀對小黃山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。
  雨雪初霽,道路泥濘,遠處傳來嘩嘩的流水聲。跨過一座石橋,見到長長的壩欄,一道瀑布由此而下,水質清澈見底。磚瓦窯場就在前方,沿途堆著整齊的泥坯方磚以及燒殘的瓦礫。小黃山遺址就是在人們燒磚取土時被髮現的。小黃山遺址總面積7.8萬平方米,現在僅發掘了3000平方米,可謂冰山一角,更大的秘密有待人們去探索。遺址現場的探方已作了回填處理,我們只能在保護區域石碑旁留影紀念。
  一個高高的土垛出現在眼前,上面的野草被朔風吹得東倒西歪。土垛的土是從9000年前的地層中挖出來的,為紅色斑點粘壤,還有不少白土,俗稱觀音土,一腳踏上去,鞋子四周沾滿泥巴,令走路十分沉重。我不由感嘆自己的雙腳有幸觸碰祖先站過、坐過、跑過的土地!站在高高的坡上,極目遠眺,四周河道密佈,不遠處為丘陵地帶……我努力想象著先人的生活場景,一時間有種時光倒流的錯覺。
  小黃山遺址出土了很多石器,其中有些石片邊緣極其光滑,非常精緻。石磨盤、石磨石出土的數量也頗多,這些器具多用於研磨穀粒,敲砸硬果或骨髓,在江南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十分罕見。大量的石頭工具告訴我們,當時的先民們過著以採集食物為主的生活。在紅燒土裡,人們還發現了稻穀的遺存,它證明那時的小黃山人已開始食用稻米,並且能夠控制火的使用。稻穀遺存的發現,也為稻作農業的起源研究提供了實物。值得一提的是,這裡還出土了距今9000年以上的石雕人首,考古學者認為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現的最早石雕人首,非常珍貴。
  小黃山遺址屬於比較穩定的大型村落型遺址,除了石器,這裡還出土了不少陶器,但由於燒制火候不高,質地疏鬆,出土清洗時,容易散碎。小黃山陶器中的繩紋圜底釜,有類似雞冠耳的小方把、環耳。夾砂紅衣陶多角沿盆等陶器形狀與河姆渡文化早期多角沿盆很相似,也許是河姆渡陶器的源頭。如果真是這樣,那麼,我們可以推斷小黃山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重要來源之一。這裡的原始人,有可能就是河姆渡人的先民。從目前出土的器皿看,可以找到文化上的契合點和類似基因。
  地質學家證實,在距今一萬八千年左右的末次冰盛期,東海海面曾下降到現今海平面以下135米左右的地方,小黃山遺址所在的嵊州盆地瀕臨東海。晚更新世晚期,全球氣候變暖、海面回升。在距今8000~9000年前後,東海海面已經回升到現今的位置,嵊州盆地肥沃的沖積小平原和溫暖的氣候,為先民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。
  10年來,我一直在探尋長江流域先民遷徙的線路,實地考察過不少南方史前文化遺址,企圖理出一條線索。從一般認識來說,先民從山區遷徙到丘陵,最後抵達平原,從山洞穴住過渡到平地造房。基於這樣的觀點,我們也許可以畫出完整的史前文明發展路線圖:2萬年前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的先民開始北上開拓,到達一萬年左右的浦江上山、龍游荷花山,9000年前的小黃山,8000年前的蕭山跨湖橋,7000年前的餘姚河姆渡,6500年前的諸暨樓家橋,爾後跨過錢塘江,直奔美麗廣闊的杭嘉湖平原,出現了嘉興馬家浜、青浦崧澤、餘杭良渚、松江廣富林等文化遺址。我曾給衢州、金華等地的考古界朋友講,要特別註意山洞遺存,我敢斷言從一萬年前至二萬年的空白期定有文明遺址的存在,只是現在尚未發現而已。
  站在小黃山這塊古老的土地上,思考先民的生活狀態,我的耳邊仿佛響起了人類前進的腳步聲。歷史把文明的碎片灑落一地,當代文化人有責任追尋祖先的足跡,把碎片拼接成完整的史前人類活動的圖譜,讓歷史告訴未來。  (原標題:嵊州小黃山考古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pzewdbrh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